公益网站
景德镇线上博物馆 · 景德镇云誌
欢迎投稿 提供资料 · 建设最全景德镇信息库

【城市建设志】第一章测绘规划:第一节城市测绘 、第二节总体规划、第三节详细规划、第四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五节乡镇建设规划

2020-12-26
8次

第一章测绘规划

第一节城市测绘

清代有景德镇示意图。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江西省陆地测量局和日本“支那派遣军测量班”协助,共同测绘景德镇及浮梁县1/5万地形图。民国38 年(1949年)初,浮梁县政府第四科绘制成“景德镇城区图”,属城市现状简图,图的比例、方位不甚精确。五十年代初,在房管部门接收的民国档案中发现一些零星的地籍图,但由何单位作业、成图年代、座标高程、属何系统,均无从査考。

控制测量  1955年,为建立一个地方控制网,丈量一条666米的基线作为起算边,观 测了天文方位点,以市水文站提供的旧有吴淞高程的一个点起算,建立起地方独立座标 系,但所获成果均未作比较和改正。施测了一个控制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包括基线网共有53个点组成的四等基本控制网。在控制范围内,施测了174平方公里万分之一、19. 3平方公里两千分之一和老城区4平方公里五百分之一的地形图。这是景德镇市第一个测量成果。1958年,国家颁布城市测量规范。对照规范,发现原有的测绘成果资料尚不能达到规范要求的精度,必须将现有控制网进行联网改造。1959年,邀请建工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派出小分队协助,对景德镇市的平面控制网与国家网进行联网改造工作。当时所采用的是国家资用座标为起算数据。后发现与国家网平差后的数据有些差异,于I960年11月,再次邀请华东勘察院进行联测纠正。在设计布网时,扩大了控制面积。任务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属于原网改造,包括浮梁旧城约1000平方公里;第二期是以规划中的卫星城 镇——旧城为中心,控制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这些测量成果成为后来作业的依据和基础,沿用至今。

地形测量   地形图是地形测量的主要成果。1955〜1985年,市测绘队在建立大地控制网的基础上,根据城乡规划、建设的需要,绘制完成了各种比例的地形图,供城市规划、 建设和管理用的基本地形图主要有1/500,30. 05平方公里;1/1000,101. 64平方公里;1/ 2000,133平方公里;1/5000,162平方公里,1/10000,174. 8平方公里;四等水准线路测量184公里。供三线工业建设和乡镇规划、建设用的基本地形图有1/250,0. 13平方公里;1/ 500,7. 46平方公里;1/1000,7. 46平方公里;1/2000,10. 14平方公里等几种。

市政工程测量  1956年,为建设城市东西向主干道珠山中路一马鞍山路一东一路,进行了线路平面测绘和纵、横断面的测设,全长7404米。1957年,为人民广场建设进行土地分方测量,面积1. 05万平方米。同年,还为规划的珠山东路、东二路进行选线测设。1958年,为工业煤炭铁路运输专线建设,完成了33公里的地方铁路线的测设。1959年进行昌江大桥工程测量,在桥址哪吒渡、初龙桥布设双四边形建桥控制网,测绘出1/500地形图和5个河床断面测设图。1974年,皖赣铁路路基施工,为境内线路补桩和纵、横断面进行重测,全长68公里。1976年,施测沿江东岸护坡工程2240米,沿江东路大型截流下水管道2000米。1978年以来,完成了广场北路、新村西路、沿江西路以及吕西路改造工程等一批新建、改建的道路工程的线路测设。1980年进行珠山大桥工程测量,以桥轴为公共边设立双对角线的四边形控制网,施测了1/500地形图0. 25平方公里,测设了 5个河床断面,长630米,以及工程地质定位勘探测量。1981年,对焦化煤气厂进行选址测尊,完成控制 面积3平方公里和1/1000的地形测量;1982年,又为该厂厂区1.5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设计和12公里的煤气管线,进行1/500的地形测量。到1984年,完成的市政工程测量主要有:道路定线180公里,给、排水管线工程定线48公里,高压输电线路89.5公里,通信线路8公里,煤气管道定线12公里。为三线工业建设和乡镇建设,完成管道测量25. 94公里,河床断面测量6. 98公里,道路定线261. 74公里。

地质勘察  1956年9月,江西省工业厅勘察队来景德镇进行景德镇瓷厂厂址勘察,1957年3月完成《景德镇瓷厂厂址勘察报告》,为建设景德镇瓷厂提供了可靠的工程地质 勘察资料。1958年编制城市规划第八方案,特邀请建工部综合勘察院中南分院来景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勘察面积100平方公里,于1960年5月提交《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同时还为罗家桥民航机场建设,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

据工程地质勘察,景德镇为第四纪地质构造,影响城市建设的动力地质现象在第四纪基土并不严重,属于城市已建成区和规划区的第四纪地层,一般未发现不良的地质现象。最为有利的工程地质区域是二级阶地,其组成主要岩性为上新世下蜀层。地质构造为粘 土、亚砂土、卵石或碎石,主要特点是:地势平坦,微带起伏,不受洪水淹没,优于一级和三 级阶地。二级阶地在南河有较好的发育,在马家段、新厂、茅家販一带有些地表略带切割现象。被填土复盖的老城区中山路以东平行昌江的地段,以及官庄北伸延一条平行昌江高于一级阶地的平坦地形,亦为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在工程地质区域居第二位,其组成主要岩性是中第四纪冰川及冰水沉积,地质构成为粘土、卵石并夹有砂砾及粘性土。马家段一带发现有喀嘶特现象,但近代已停止发展,不利于工程的地质因素已极少,可安排一般的工业厂房及民用建筑。

华东勘察分院于1963年3月〜1964年4月对景德镇市供水水文地质进行了勘察,普查面积105平方公里,提交了《景德镇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书》。据供水水文地质勘 察,景德镇市地下水主要由含水性极弱的前震旦纪砂页岩和裂隙溶洞不太发育的石炭二 迭纪石灰岩组成。城市采用地下给水条件较好的地区有东市区南河北岸的曹家岭地带,集 水面积7. 16平方公里,主要由含水层分布于二级阶地的下伏砂卵石层中,水位距地面5 一10米;西市区昌江北岸官庄地带,集水面积7. 46平方公里,主含水层分布于二级阶地的下伏砂卵石层中,水位距地面10-11米;吕蒙地区集水面积为14.68平方公里,主要含 水层分布于一级阶地的下伏砂卵石层中,水位距地面6-10米。这三个地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储量仅为15815. 37立方米(即每日1.58万吨)。

以上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成果,一直为本市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依据。

第二节总体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市人民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自1955年以来,先后进行了11次城市规划编修工作,形成了两个具有法规效力的城市总体规划。

1956〜1967年城市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景德镇市为江西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1955年市建设委员会开始编制城市规划,1957年6月完成《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1956〜1967)》两个比较方案,同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修改,批准采用第二 方案。这是景德镇市正式形成的第一个城市规划。

规划方案确定:景德镇市城市性质为“以瓷业生产为主导的轻工业城市”,城区所辖面积为93.5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到1967年将达25万人。市区建设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发展。首先开辟东市区,西郊作为备用地。为避免城市发展为狭长带状,造成用地不紧凑、管线拉长、交通复杂的情况,规划新市区向东延伸5公里,沿南河北拓展呈长方 形状。老城区改造,分为陶瓷工业区和行政、生活居住区,即戴家弄以南城市下风下游为陶瓷工业改造区,以北为行政机关、商业服务和生活居住区。开辟30米宽的珠山路和东一路为东西向交通干道,将老城区和东市区连成一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岀了南河改道的设想, 以免沿岸蔬菜基地受到洪涝威胁。

此次规划还就中心广场、道路交通、铁路站场、园林绿化、给水排水等市政公用设施和珠山中路临街建筑作了初步规划设计,并确定了建筑用地指标。由于规划的基础资料不够齐全,规划的深度不够,指标过大,建设资金不足,部分项目未能实现。但对指导五、六十年 代的城市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也为今后的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东市区的开辟,珠山路、 东一路的建成,老市区的控制和改造,给排水工程建设、公共交通的开通等,都是执行这一 规划的结果。

1957年末,对前次规划进行修订,形成第三方案。第三方案否定了南河改道,但未能 就城市防洪问题提出合理措施。地方铁路只得顺着东一路将东市区分割,给城市造成较大 的干扰。为此,又对前三次规划进行修订,以第二方案为主,吸取其他方案的优点,形成了 第四方案。

1958年,皖赣铁路建设提到议事日程,给城市规划提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根据铁 路走向和站场布置需要,作了三个比较方案。同年11月,在民主德国专家雷台尔、同济大学教授金经昌、讲师邓述平和省建工局工程师丁谓渔的指导下,综合以前各规划方案,编制出第八修改方案。第八方案规划铁路正线沿旧铁路通过市区,在老城区与东市区之间设站场。架设两座立交桥,解决铁路线切割城市东西向交通的问题,并利用绿化隔离带,减少列车行驶时对城市的干扰。铁路正线往北在城市外围过昌江,不必再绕过观音阁水厂,既节省线路,又解决了往北山区筑路的困难,同时,过境公路与铁路共用桥梁,节约了建设投资。规划重新提出南河改道是必要的,一方面使工业地连成一体,另一方面可利用挖岀来的余土修筑防洪堤坝,在堤上修建地方铁路和通往婺源的铁路、公路。并认为,到六十年代末,城市人口将达30万,趋于饱和。考虑在东流、浮梁(旧城)建立卫星城镇来分散城市工 业和人口。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南河改道规划和皖赣铁路建设未能实施。但第八方案所作的铁路走向及站场规划,仍为七十年代中期恢复皖赣铁路建设,起了重要参考作用。

1962年2月,根据国民经济调整需要,由省建工局综合设计院组织对第八方案进行修改,形成了第九修改方案,但只作轮廓性规划,供近期建设参考。1964年下半年,为进一 步合理调整城市工业布局,市城建局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 3个月的现状调查,于1965年11月提岀了对第九方案的修改补充意见。修改意见指岀:东市区新建的工业已相当集中,不宜再发展,今后应重点发展住宅区。西郊用地富裕,现已建成永久性桥梁,有很大发展潜力。老城区应进一步改造,戴家弄以北的瓷厂应逐步迁移,以保证该区的居民用地,改变瓷厂与居民区混杂的不合理局面。此外,还提岀了老城区道路的改造拓宽,解决交通拥挤等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规划遭到干扰与破坏。1968年10月,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撤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调离。工厂选址定点不按城市规划办事,违章建筑、乱建乱占现象严重,有的已成为至今难以改变的现实。

1975年,城市规划工作开始恢复。在前第八、九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皖赣铁路建设,于同年10月完成规划初稿。1977年形成《景德镇市1976 —1985年城市规划说明草案》,又称第十方案。这个十年规划,为指导七十年代中、后期的城市建设,起了一定作用。曙光路改线工程,东二路、通站路开辟及火车站站场建设,沿江东路的拓宽改造,昌江东岸护坡建 设,人民广场及四周道路、公共建筑的建设改造等,就是在这一规划时期进行的。

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有很大改进。1979年7月,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并抽调16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城市规划编制小组。经过一年的现状基础情况调查,1980年5月完成总体规划初稿。嗣后,进行了多次修改,1982年10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983年11月,由省建设厅组织省内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评审,通过了技术鉴定。1984年5月23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景德镇市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确定景德镇市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陶瓷工业基地、著名的瓷都。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为近期(1990年)达到32万,远期(2000年)控制在40万以内。建成区面积: 到1990年为28. 91平方公里,2000年为41.5平方公里。城市总体布局分老城区、东市区、西市区三大片,形成分区条块组合的城市布局。控制改造老城区,配套完善东市区,开发建设西市区。

老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保护片区。规划范围:北起观音阁,南到西瓜洲,西临昌江,东至皖赣铁路线。1980年建成区面积为6.47平方公里,规划为8. 05平方公里。珠山路以北主要为行政机关和文教卫生、商业服务、生活居住区;珠山路以南至戴家弄为生活居住、商业服务、科研文化及金融等设施为主的服务 区;戴家弄以南为陶瓷生产为主的工业区,陶瓷工业技术改造应以就地改造为主,适当集 中成片,重点放在内涵扩大再生产上。

东市区范围东起黄泥头,西接老城区(皖赣铁路线为界),南到南山公路,北至唐家坞。1980年建成区面积为7.58平方公里,规划为14. 09平方公里。朝阳路以南是以陶瓷工业为主体和配套的机械、化工以及电子、航空工业区。里村一带紧邻火车站,除已安排的铁路站场设施用地以外,不宜再新建、扩建工厂与仓库,应尽量安排公共建筑与生活服务设施。新厂处东市区中段,已有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卫生和商业服务设施,今后宜在朝阳路中段和林荫路再新建一些市、区级公共建筑,逐步将新厂一带建成东市区的中心。从新厂至黄泥头,要限制扩大工业用地。朝阳路以北,除李家坳铁路货场和仓库用地外,其他作生活居住用地。对湖田、黄泥头、白虎湾古窑址要严格保护。

西市区范围东临昌江,西到张家坞,南起宋家山,北至昉府滩。1980年建成区面积为6. 95平方公里,规划为19. 36平方公里,按功能分三个片区:西一区与老城区隔江相望,规划为行政、经济、科研、文教卫生、商业服务和生活居住用地;西二区位于城市下风下 游,规划主要安排工业建设用地,逐步建成以陶瓷、电子、机械、医药、化工、木材加工、焦化 煤气、汽车修理等行业综合发展的工业区;西三区平行于西一路以北,规划为生活居住用 地,适当安排一些无污染的服务加工业。

各项用地指标城市用地按人平均指标为100平方米。工业用地占建成区总面积的30. 13% ,每人平均用地指标31.01平方米;仓库用地占5. 36%,每人平均5. 52平方米;对外交通用地占6.01%,每人平均6.19平方米;生活居住用地占48.69%,每人平均50. 12平方米。公共绿地近期每人平均4. 44平方米,远期达到8. 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近期为31%,远期发展到50%。

近期,要优先搞好城市住宅、市政公用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为生产建设和人 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加快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的步伐,逐步把景德镇市建成 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流畅、环境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节详细规划

1956〜1966年,主要进行了珠山中路临街建筑、东郊工业区、工人新村居住区和老城区部分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在景德镇瓷厂(现址为昌河飞机制造厂)、建国瓷厂等几个大、中型企业,对工业建筑和服务设施进行了规划设计。1967〜1974年,城市群体规划处于基本停止阶段。1978〜1988年已完成的规划有:工人新村、火车站、吕蒙岭、朝阳路(宇 宙)、十八渡、广场北路、金鱼山、苗圃等小区规划;珠山路西段、瓷都大道中段规划以及人 民广场和麻石弄瓷器街改造规划;古陶瓷博览区、森林公园、玉田水库风景区的规划设计。

火车站小区规划  火车站小区位于老城区马鞍山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属开发性地段。东面为铁路客运站场,其中站房主体建筑面积为6500平方米,北面为通站路和云门公园;自火车站向西开辟站前路,穿越中华路和中山路至沿江东路。站前路作为区级商业中 心,两侧建设规模较大的商业服务设施。火车站广场面积为2万平方米,广场周围设旅馆、饭店、瓷器商场、邮电大楼、银行大楼和工艺美术大楼等。火车站作为公共交通枢纽,开辟通站路和站前路两条公交线路。该小区居住人口按1. 8万人规划,居住建筑密度为29. 89%,容积率为1.7,人口净空密度为每公顷1170人。在住宅单体选型上,考虑远期的弹 性,建设多层高密度的住宅。

金鱼山居住组团规划  金鱼山居住组团区位于沿江西路,与少年宫毗邻,占地面积约 3.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是理想的生活居住地段。这是八十年代实施的“统一 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新型生活地段。规划该居住组团总建筑面积为4. 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 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5万平方米。住宅楼有条式和点式,楼高一般为六层,还有两层的老年住宅楼,多为传统的南北朝向,建筑间距为1:1。 水、电、路、绿化和商业网点、托幼等市政公用设施综合配套,布局合理。除开辟15米宽东西向的道路外,还可连接规划在西一区开辟的建设路,。该区居住人口约2000人左右。

广场北路文化区规划  广场北路是连接珠山东路和新平路的一般性城市交通干道,全长2.48公里,宽25米。道路两侧除原有工人新村和竟成乡等生活居住用地外,已逐步建成电影院、医院、中小学校、游泳场、报社等文化、卫生、体育设施。规划确定广场北路为以文化体育活动为主的城市主要生活性干道。

在设计上主要考虑解决:对道路两侧旧住宅进行改造,建设一批新住宅,按拆建比例 1 : 1.5,改善居住环境;建设商业服务设施,满足广场北路一带1. 7万居民的生活服务要求;建造必要的行政办公用房;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开辟休息娱乐场地,形成一个比较系 统、完整的文化、体育中心;加强与周围道路的联接,减轻广场的交通压力。其规划结构为: 南段,商业服务、行政办公与生活居住有机结合;中段,结合现有游泳场、体育中学,建成全 市性文化体育中心,并将扫架岭水库改造成以水面为主的休息娱乐公园,开辟少儿活动场 地;北段,沿道路两侧建造生活居住用房与行政办公楼,并在建筑与用地组织上将两者紧 密结合,形成完整的建筑环境空间。估算主要建筑指标:住宅建筑面积4. 2万平方米;商业 服务网点建筑面积0. 35万平方米,其中农贸市场0. 15万平方米;文化馆0. 75万平方米, 训练馆0. 43万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0.45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建筑面积待算。

陶瓷历史博览区规划  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西市区蟠龙岗,四周松林环绕,环境幽雅。1979年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基本建成开放。近期规划范围是三条Y形山谷及其环绕的山丘,占地43公顷,远期控制用地为80公顷。集中再现了古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全过程和明清时期的各种民俗建筑风貌。博览区总体布置分三个组成部分:

中部是一座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古陶瓷综合展览馆,在此集中展示景德镇陶瓷历史发展概况。

东面是古窑瓷厂,利用现存和仿造明清式的坯房、窑房组合而成的生产作坊,具有浓郁古代气氛。六组坯房依山就势,布置在宽阔空场的中央,其一侧有三组庭院画坊。整个作坊区的布置采用群点串联的手法,各组建筑尽量拉开间隔,而每组建筑里面又相应地挤 紧,辅助建筑均布置在尽端不开放的隐蔽地带。

西面是明清民俗建筑群区,将那些分散的典型而极有价值的明清民俗建筑,有选择地拆迁修复,集中再现在一个狭长的山谷里,前端的清建筑群由通议大夫祠、臧湾大夫第、礼芳大宅、书院和早清小户住宅等五栋有代表性的建筑组成。后段的明建筑群由八栋不同类型的民俗建筑组成。既可永久保护一部分珍贵的明清民俗建筑,又可陈列陶瓷历史文化、开设仿古瓷商店、举办小型民俗展览。

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82年2月9日,国务院公布景德镇市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为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1984年编制了《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分二片、三区、五处、十点和一条街规划保护。

二片指老市区片和旧城(浮梁)片。老市区片以龙珠阁为中心,由中山路、中华路把老市区内的文物古迹、会馆有机地联结起来。复建后的龙珠阁可作为明、清两代的御器厂展览;祥集弄明代住宅群可建成明代民居陈列馆,展出地方传统工艺品或明代家具。浮梁旧 城保护片以清县衙为中心,修缮清末县衙,恢复旧衙门的风貌;远期考虑复建宝积寺。

三区有陶瓷历史博览区、三闾庙区和高岭古矿区。三闾庙是古代景德镇的水陆交通枢纽,又是现存的明、清古街建筑群较集中的地段。规划开发建设成以陶瓷展销为主的明、清民俗博览区,修整清街、明闾、店面等古建筑,再现明、清时代的商业、手工业生产风貌。髙岭古矿区为供高岭土科学研究的文物保护区。规划要求以玉岭的古矿洞、淘洗坑、尾砂堆为主体,将东埠清代市街、高岭古道以及玉岭云峰亭、高岭村和古树群等列入绝对保护区内,以利高岭古矿区的开发利用。

五处为湖田古窑址、塘下古窑址、杨梅亭古窑址、黄泥头古窑址和南市街古窑址。在确定以上五处古窑址为绝对保护区的基础上,划定古窑址影响协调区。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址,设置保护房和陈列馆,并严格控制其他建筑。

十个点是西湖桃墅三栋明宅、三龙盘溪口王仲舒祠、兴田夏田闾门、臧湾明代农舍、瑶里明代村镇商店、峙滩英溪明代青云得路坊、九龙山沧溪蜚英坊、勒功街宋塔。原则上按各文物单位的原有风格进行修缮和就地保护。

一条街即麻石弄明清瓷器街。恢复明清瓷器街,尽可能地保护其原有店面的建筑风 貌。安排传统瓷、仿古瓷、工艺瓷等各类门市店面,和展销丰富多彩的陶瓷新产品,使瓷器 街成为展现古今陶瓷文化和进行陶瓷贸易的一个重要场所。

第五节乡镇建设规划

乡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始于1983年,全市乡级规划的编制工作延至1988年9月完成。其中,列入省级规划试点的鹅湖、蛟潭集镇规划,在全省乡镇规划设计评比中,分别获得优 秀规划设计三等奖和鼓励奖。至1988年,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蛟潭、鹅湖、鱼山、经公桥四个建制镇(不含乐平县),同时,鱼山镇还被列为全省十二个乡镇规划建设的样板镇之一。

村级规划建设的试点工作于1985年开始进行,列入试点的是樊家井新村和罗家桥新村。其中,樊家井新村的规划建设已实施建成,罗家桥新村的规划建设也已部分实施。

1985年,全市共有乡场集镇33个,其中建制镇4个;村庄1982个,其中中心村276 个。全市集镇占地面积628.6万平方米,人口5.22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72万。村镇各类建筑总面积926. 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736. 01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122. 32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面积67. 97万平方米。自来水受益集镇24个,受益村庄291个,用水人口7.21万人。通电集镇33个,村庄1479个。建成乡村道路1676. 23公里。

举报收藏 0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