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土壤植被
第一节土壤类别
境内地形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在200米至500米的山地上分布着大面积的地带性红壤,是境内自然土壤的主要类型,经多年水耕熟化而成的水稻土,则是耕地土壤的主要 类型。根据土壤的分类原则,把耕地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境内土壤可划 分为7个土类,11个亚类,30个土属和56个土种。其分类系统如下表:
景徳镇市区域内土壤分类系统表 单位:亩
土类 | 亚类 | 土 属 | 土 种 | 面 积 |
水 稻 土 | 淹 育 型 水 稻 土 | 淹育潮砂泥田 | 中淹灰潮沙泥田 | 370 |
淹育黄泥田 | 中淹灰黄泥田 | 230 | ||
淹育鳍泥田 | 中淹鳍泥田 | 1486 | ||
中淹石砾底灰簿泥田 | 70 | |||
潴 育 型 水 稻 土 |
| 中潴乌潮沙泥田 | 1627 | |
潴育潮砂泥田 | 中潴灰潮砂泥田 | 22113.2 | ||
中潴鳍泥底灰潮砂泥田 | 2792 | |||
| 中潴石砾底灰潮砂泥田 | 1309 | ||
潴育黄泥田• | 中潴灰黄泥田 | 3461 | ||
潴育红砂泥田 | 中潴灰红砂泥田 | 200 | ||
潴育石灰泥田 | 中潴灰石灰泥田 | 2799 | ||
潴 育 型 水 稻 土 | 潴育靖泥田 | 强潴灰鳍泥田 | 30118. 86 | |
中潴乌鳍泥田 | 137744. 48 | |||
中潴鱒泥田 | 9971.6 | |||
中潴石砾底灰鳍泥田 | 2440.3 | |||
上位火隔中潴灰鳍泥田 | 1321 | |||
弱潴灰鳍泥田 | 9810.51 | |||
弱潴靖泥田 | 8143.5 | |||
潴育麻砂泥田 | 强潴麻砂泥田 | 3373 | ||
中潴麻砂泥田 | 2795.4 | |||
中潴灰麻砂泥田 | 20810. 05 | |||
弱潴麻砂泥田 | 240 | |||
潴育紫泥田 | 中潴灰紫泥田 | 1376.5 | ||
中潴石砾底灰紫泥田 | 240 | |||
潜 育 型 水 稻 土 | 潜育黄泥田 | 中位弱潜灰黄泥田 | 620 | |
潜育鳍泥田 | 中位弱潜灰鳍泥田 | 4015.8 | ||
上位弱潜鳍泥田 | 52235.7 | |||
潜育麻砂泥田 | 上位中潜麻砂泥田 | 2633.3 | ||
上位弱潜麻砂泥田 | 20792.1 | |||
潜育紫泥田 | 上位弱潜紫泥田 | 640 | ||
潮土 | 潮土 | 壊质灰潮土 | 灰潮砂泥土 | 21000 |
沙质潮土 | 潮砂土 | 12000 | ||
红 壊 | 红 壊 | 第四纪红粘土红壤 | 原层中有机质第四纪红 | 36855. 32 |
粘土红壤 | ||||
中层中有机质泥质岩类 红壤 | 562601. 82 | |||
泥质岩类红壤 | 中层少有机质泥质岩类 红壤 | 22464. 38 | ||
中层多有机质泥质岩类 红壤 | 29763. 25 | |||
薄层多有机质泥质岩类 红壤 | 236675. 81 | |||
薄层中有机质泥质岩类 红壤 | / 2263033.4 | |||
薄层少有机质泥质岩类 红壤 | 50280.22 | |||
靖泥土 | 灰鳍泥土 | 62164. 18 | ||
酸性结晶岩类红壤 | 厚层中有机质酸性结晶 | 139554. 08 | ||
麻砂泥土 | 岩类红壤 | |||
| 中层中有机质酸性结晶 岩岩类红壤 | 19242. 42 | ||
| 薄层中有机质酸性结晶 | 14364 | ||
| 岩类红壤 | |||
| 灰麻砂泥土 | 3100 | ||
红壊性土 | 泥质岩类红壊性土 | 薄层中有机质泥质岩类 | 58396. 42 | |
红壤性土 | ||||
酸性结晶岩类 红壊性土 | 薄层中有机质酸性结晶 岩类红壊性土 | 60006.8 | ||
黄红壤 | 泥质岩类黄红壤 | 中层中有机质泥质岩类 黄红壤 | 26188. 68 | |
薄层中有机质泥质岩类 黄红壤 | 67905. 37 | |||
酸性结晶岩类黄红壤 | 薄层多有机质酸性结晶 岩类黄红壤 | 25146 | ||
红色石灰土 | 红色石灰土 | 红色石灰土 | 中层中有机质红色石灰 土 | 40643. 67 |
薄层中有机质红色石灰 土 | 10054. 34 | |||
紫色土 | 酸性紫色土 | 紫色泥质岩类紫色土 | 薄层中有机紫色泥页岩 | 11000 |
类紫色土 | ||||
黄壊 | 山地黄壤 | 酸性结晶岩类山地黄壤 | 薄层多有机质酸性结晶 岩类山地黄壤 | 8380 |
泥质岩类山地黄壤 | 薄层多有机质泥质岩类 山地黄壤 | 2359. 33 | ||
黄棕壊 | 山地黄棕壤 | 泥质岩类山地黄棕壤 | 厚层多有机质泥质岩类 山地黄棕壤 | 5887 |
第二节土壤分布
境内地势由西南部向东北部缓缓延升。从最低处开始,依次分布着河谷小平原的潴育型水稻土,低、中丘陵的红壤及局部的紫色土、石灰土和丘谷间的潴育型、潜育型水稻土, 高丘陵或低山的黄红壤及红壤性土,中、低山的山地黄壤,中山的山地黄棕壤,山顶较平坦 处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形成河谷——平原——丘陵——山地的土壤分布规律。境内自然 土壤的主要类型是地带性红壤,大面积分布在海拔200米——500米的范围内,与其它土壤交错分布,其低山红壤区分布着土层不甚发育的红壤性土,其上限与黄壤相连,构成红壤的分布特点。详见景德镇市土壤断面图。
境内东、西、北边缘山区呈现一定的山地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基带典型的土壤为红壤,环状水平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地带上,向上为黄红壤,上限约750米,西湖、鸡冠石等地870米处仍是黄红壤,以上即为山地黄壤,再向上至1200米以上就岀现山地黄棕壤,植被中乔木减少,在1350米以上出现环状水平带,以草本植被为主,也有矮小的马尾松、棠梨、金樱子等植物。土壤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达14%以上,土壤类型为山地草甸土,因面积小,未列见土壤分类系统。
丘陵地区土壤分布,受成土母质类型等条件的影响,几种土壤类型交错分布或零星出现。丘陵地区主要成土母质有:浅变质岩类的板岩、片岩和千枚岩,酸性结晶岩类的花岗岩 等,这种类型面积大,分布广,约占境内面积的80%以上。在西南部的中、低丘陵区常出现第四纪红粘土、石灰土,和紫色泥质岩类红壤交错出现。整个丘陵地区有效土层较深厚,一般在40—60米。丘陵区水稻土分布广泛,面积大。主要土壤类型是緒泥田和麻沙泥田,还有小面积分布的黄泥田、紫泥田、红砂泥田、石灰泥田,丘间皈上,还分布着大面积的潴育型水稻土和淹育型水稻土。
昌江沿岸,受水流影响,常形成平坦开阔的小平原。在昌江出口处的站鱼山乡有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呈带状分布在沿岸,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潮沙泥田两种,土层较厚,爽水条件好,通透性强,土层质地分选性明显。
第三节土壤基本特性
水稻土水稻土是各类自然土壤或不同母质在长期种植水稻过程中,经水耕熟化而 成的一种土壤。广泛分布在境内各种地貌单元中的平坦地形处,尤以河流两岸和丘间谷地 最为集中。以鮎鱼山、南安、洪源、三龙、万寿山、新平、渭水及鹅湖等地为最多,约占市区耕 地总面积的87.4%,根据水稻土的发育程度和剖面特征,可分为淹育、潴育、潜育三个亚类。
淹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一些垄田、排田的上部,灌溉水源不足,多属“望天丘气只在水稻生长季节有水灌溉。该土能使耕层岀现氧化还原离铁作用,在根孔附近有明显的根锈,向下的心土层没有明显的铁质聚积现象。
潴育型水稻土是境内水稻土中的主体,类型最多,面积最大,占水田总面积的74.9%。由于土体干湿交替濒繁,氧化还原作用不断进行,离铁作用明显,形成了一个具有 明显锈纹、锈斑和胶膜淀积的潴育层,显示明显的亚类特征土层。
潜育型水稻土处于山坞垄田或坂田较低洼的地方,泥脚较深,土温低,养份释放慢, 一般属低产田,占境内水田面积的23. 3%。
潮土潮土属河流冲积物母质上经过耕种熟化的旱作土壤类型。主要集中在昌江及其支流两岸所堆积的河谷平原及泛滥阶地上,是境内主要旱作土壤类型之一。面积3万余亩。该土类下属一个亚类,也称潮土,依其河积物的组成,分为壤质潮土和砂质潮土二个土属。
壤质潮土是潮土亚类中的主要土属。母质堆积深厚,一般距河床较远,地形平坦,土体沉积层理明显,以轻壤质土层为主,杂夹着砂壤质土层、土层深厚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能力较砂质壤土好,其下只一个土种,即灰壤质潮土。土层深厚,有夜潮回润现象,通透性好,宜种性广。
砂质潮土土属面积较少,分布在近河床的河漫滩上,土层的质地层次多数为砂壤土或砂土,有时偶有卵石夹层,漏水漏肥现象严重,有机质含量多在1%左右。
潮土具有深厚的细土层,有利于深耕和作物根系伸展。潮土中的有机质、氮素和磷、钾 含量偏低,部份土壤质地有过渡现象。
红壤红壤是境内土壤类型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山丘地区的基带土壤,除个别低丘岀露紫色岩风化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外,都是红壤土类。同时,红壤又是水田土壤的主要母土之一。根据红壤的发育特征,可划分为红壤、红壤性土和黄红壤三个亚类。
红壤是红壤土类中的典型亚类,占全市总面积的91. 7%。成土母质多样,以泥质岩类和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为主,一般分布在5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植被良好,森林复盖率可达30 — 60%,水土流失除局部外,一般不严重。土体深厚,呈红色或黄红色,比较粘 重,多块状结构,剖面各层分化明显。
红壤性土是红壤土类发育的初期阶段土壤。因其成土年龄短,土层分化不明显,基本不具备淀积层,属表层、母质层剖面结构。上部土层很薄,土层下部即为半风化物的母质 层。该亚类土壤面积不多,约12万亩。
黄红壊属山地垂直带谱的土壤,位于红壤之上,黄壤之下,计有11. 92万亩。黄红壤土层较薄,约40〜60厘米,多夹有母岩风化碎块,但植被生长繁茂,自然肥力较高,有较明 显的腐殖质层。基表层暗灰色,以下黄红色,质地为中壤,表层和淀积层呈粒状,母质为块 状。
红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成土时间较短,是受碳酸岩类母质影响而成的钙积土壤,在土壤剖面中钙的聚积情况不同,有的下层有盐酸反应,有的全剖面无石灰反应。土壤的酸碱度一般呈中性,微酸性。该土壤凡有灰岩层出露的地方都有出现,主要集中分布在寿安、 南安等地,形成一条碳酸岩带。其下划分为二个土种。
厚层中有机质红色石灰土占山地面积的1.1%,植被以灌木为主。土体深厚,有效土层在1米以下,表土层灰色,轻壤,碎粒状。
薄层中有机质红色石灰上主要分布在大游山一带地势稍陡处,植被为针叶阔叶混交林,有较好的腐殖质层,有机质舍量高,有效土层20〜40厘米,其下为石灰岩。
紫色土境内紫色土集中分布在站鱼山乡凤岗、鱼山、新柳一带,面积万余亩。属紫色泥页岩酸性紫色土,成土年龄短,土层不厚,呈紫色或紫红色,质地粘重,酸性,自然植被以小灌丛为主,无明显腐质层。
黄壤可分为山地黄壤、泥质岩类山地黄壤、黄棕壤三种。
山地黄壤位于山地垂直带谱上,面积近万亩。主要分布在瑶里、西湖等地,下分泥质岩类和酸性结晶岩类二个土属。
泥盾岩类山地黄壤分布在西湖鸡冠石等处,在枯枝落叶层下方有10厘米左右的腐殖质聚积层,有机质含量高,暗灰色,中壤,粒状结构。再向下是灰黄色的过渡层,淀积层直 至半风化母质层,上下土体均为黄色,厚约50厘米以内。
酸性结晶岩类山地黄壤分布在四王头和虎头山等地,面积约万亩。有效土层含粗砂多,透水性好,易侵蚀,表土层乌黑,粒状结构,养份含量丰富。
黄榇壤山地黄棕壤,位于山地黄壤之上,仅见于五股尖山上,海拔在1200米以上,土壤表层有机质极为丰富,呈黑色,向下逐渐过渡为黄色或黄棕色,土壤厚度一般在30〜 40厘米。植被以阔叶林为主,植物生长茂盛。
在山地黄棕壤之上的山顶平坦处,还分布着少量的山地草甸土,土壤有机质聚积丰 富,表层呈海棉状,木本植物少,仅生长着少数低矮的黄山松,夏季则杂草生长繁茂。
第四节植被
境内山环水绕,丘谷平原兼备,水源充足,草木繁茂。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
森林植被市境属常绿阔叶林植物区,森林植被复盖面积广,复盖率达56%;种类多,主要类型有针叶树林、常绿阔叶树林、落叶阔叶树林、针叶与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及竹林等。它们大部份分布在北部山区,其次是中部山区或半山区,呈块状零星分 布。
落叶阔叶林的代表树种有小叶株、麻栋、栓皮株、锥栗、黄檀、山合欢、化香树等;常绿 阔叶混交林的代表树种有青杠栋、甜楮、木荷、香枫標树等;常绿落叶林中主要有楼楮、樟 树等;针叶林中有马尾松、杉树等。多是次生的半天然林或人工林;针阔叶混交林有杉、松 和楮树等。
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带来的破坏,原始植被保存很少,大片森林不断遭受破坏而逐渐形成了众多的灌林群落。它们分布在一些低山丘陵和坡地上,主要有茅栗、映山红、乌饭、椎木、白栋、及小山竹等。另有一些分布比较广泛的、不稳定的灌木丛类型,如胡枝子、黄端木、乌药、漆树、厚朴、肉桂、杜冲等。
草被山地林间河沟夹杂着众多的自然草被,主要的有禾本科草以及蕨类植物。禾本科草以丝茅草,蕨类以铁芒箕为主组成群落,分布在山坡上部,靠近山脊或丘陵地区的阳坡、半阳坡地带。其它还有白茅、芭茅、狗尾草、刺芒、野古草、狼尾草、狗芽根、金丝草、鸡眼草、胡枝子、菅草等,分布广泛。据调查,大面积连片的草山草坡面积约27. 8万亩,小面积 不连片的零星草地约15万亩。
农田植被境内平原、丘陵、山区的田地,由于复种指数高,地面裸露时间少,总面积 约在37. 6万亩以上。其中水稻为主要农田植被,复盖面积约35万亩,大部份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丘陵盆地。在南部平原区还分布着近万亩的蔬菜地,蔬菜类型按植物分类达61个品种。主要有白菜、韭菜、黄瓜、辣椒、萝卜、苦瓜、孕头、茄子、冬瓜、南瓜、葫子、丝瓜、脚薯等。此外,还有麦、红薯、玉米、豆、芝麻、花生等旱地农田植被种类。
园林植被城市道路、河滩、园林植被覆盖面积据1984年统计,达489. 2公顷(7338亩),覆盖率23.2%,道路绿化树种多为速生树种。以悬铃木为主。河滩植被类型多样。有垂柳、梧桐、常绿灌木类、草类等。还有众多的庭院、阳台栽种着各类花卉瓜果,覆盖在地面及各种建筑物之上,形成了绿色的立体庭院被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