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春耕遍地忙,风调雨顺好时光。日前,走进鹰潭市余江区黄庄乡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翻耕过的水田波光粼粼,像一面面镜子摆放在大地上,映照出天空之美。一台台翻耕机在广袤的田地间精耕细整,田埂上有劳作的村民走过,一幅农耕图跃于眼前。
“这些水面都是翻耕好的早稻田,很快就可以插秧了!”鹰潭市余江区黄庄乡党委书记邵帅介绍道。据悉,黄庄乡有17800亩早稻种植任务。截至目前,已经翻耕13000亩,达到总面积70%以上,余下的4000余亩即将完成翻耕。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余江区委、区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部署,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和田间地头的人头攒动,黄庄乡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闻令而动 三级田长在田头
“田长制”意味着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是在以政策手段守护耕地红线。近年来,黄庄乡因地制宜,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尤以田长制促春耕备耕。从2021年冬开始,黄庄乡政府班子成员细化具体任务,把播种面积指标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田;乡、村、组三级“田长+田管员”分网格下沉基层开展宣讲,强化宣传引导,让群众对早稻生产有了更深层次了解和认识同时,多措并举抓紧抓实农资物资储备、稻田翻耕、渠道维修、播种育秧等各项工作,抓好落实,确保完成早稻生产任务。
村级田长:昔日“低效田”变“高产田”
站在黄庄乡沙湾村一片百余亩的田野旁,平整的泥面已成形,只待插下早稻秧苗。村干部介绍:“这里原来种过荷花,但效益低下,今年改回了水田种双季稻。”垦造改造水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不仅在沙湾村,还有邱坊村、兰岭村等部分田地,在改造成水田之前,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种植区域杂乱,变成了残次果园甚至荒田,基于此,由村级田长展开了一场特别的“解救活动”。农田必须是良田。
年初以来,几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田长)向村民流转这部分效益差的田地约500亩,然后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等一系列工程,将荒田或种植效益低的地块改造成高产水田,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村小组田长:葆“粮心”守“粮仓”“
“硬件不足软件补,软件不足感情补。”这话听上去像戏说,其实也不失为黄庄乡政府推进早稻生产的策略之一。三级田长多次上门入户宣传,让黄庄村周林小组的十多户村民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多,其中林大明由原来的几十亩到今年的400亩,乡亲们笑称“种得有劲,就像比赛。”“现在每天都把时间排的很满,没有半点空隙。”种田大户不仅有林大明,邱坊村村民杨园英也是其中之一。
杨园英不仅是一位“村小组田长”,还是区人大代表。对40出头的杨园英来说,热火朝天忙春耕的时光已经习以为常。2008年开始,她尝试着流转田地,开始当种田大户,直到2021年,达到500亩,伺弄田地已经成为她每年雷打不动的生活。“我一直认为,种双季稻一定产量更高。”早把种田当作这辈子事业的杨园英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而她的实际成效也证明了这点。“今年多增加了300多亩,有领导对我的鼓励,也有我要尽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今年春节刚过不久,杨园英就找到到村民流转耕地,她的早稻种植规模今年已达到800余亩。她说又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增加种粮面积,“有定心丸吃,相信会种好”。这份定心丸得益于各级激励早稻生产的举措。
不久前,黄庄乡乡长桂超在田间查看春耕情况时告诉她,为做好今年早稻生产工作,上级领导制定了早稻奖补政策,乡里也会向种田大户倾斜所有的奖补力度,让种粮大户多一份保障。悠悠万事,粮食为大。在余江,责任层层落实的田长制为粮食生产加盖了“防护罩”,对于林大明、杨园英等广大“田长”而言,田地的命运已经与个人的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不负春光,不辜负耕耘,广袤的大地上,将迎来一次次满地金黄、稻花飘香的丰收景象。(陈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