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顺于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西抚州临川区桐源乡东坊大队(村委会),兄妹三人,他是长子,手下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其父一边种田,一边做点小生意,用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黄济顺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从小聪明好学、积极上进。
93岁高龄抗美援朝老兵黄济顺
1949年5月,黄济顺报名参军,进入中南军政大学第一期江西分校二大队八中队,1950年10月19日进入朝鲜,分到40军118师战炮营高射机枪连。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黄济顺写下战书,强烈要求去朝鲜前线建功立业。上级把他分到40军118师战炮营高射机枪连。
黄济顺回忆:“当时38、39、40三个军进入朝鲜,38军在前面,39军在中间,40军在后面从安东过江。”
黄济顺所在的40军118师高炮营是专门保护机场的,当时部队装备很差,一个连才有4门炮。黄济顺介绍,一个班长负责一门炮,一门炮要8个人操作, 4个人在炮上面,他们分别是一炮手,二炮手,三炮手,四炮手,主要是负责瞄准发射;炮下面有3个人,分别五炮手,六炮手,七炮手,主要负责运送炮弹。
起初,战炮营都是分开来躲藏在山沟里面,每隔一个山头就有一个炮连。炮兵开始打不到敌人的飞机,过了一段时间,摸到敌人飞机来往的规律,志愿军高炮部队慢慢总结,等到飞机进入有效射程才开炮。
黄济顺说:“志愿军炮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对敌人的飞机打得很猛。”
狡猾的敌人为了消灭志愿军的高射炮部队,想出很多伎俩。他们有时会把定时炸弹放在漂亮的“钢笔”里,派特务把伪装的“钢笔”有目的地撤在山沟里,志愿军战士很多来自农村,有的看到漂亮的“钢笔”容易捡起来,并好奇地拧开,一拧开,“钢笔”就爆炸,对面山头的特务就发信号引导美国飞机来轰炸高炮部队。黄济顺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他严格交待战士不准捡拾地上的不明物品,以防上当受骗。
黄济顺还教新兵辨别不同的炮弹,比如坦克炮比其他的炮弹速更快,炮弹的发射与呼啸声音同步,战士们要格外小心。
硝烟弥漫的战场透着残酷与悲壮。黄济顺说:“战争非常残酷,远比影视里面的镜头悲惨多了,有时一个连打得只剩下几个人。”说完这句话后,他很长时间没有做声……
黄济顺说:“他最成功的一次打伤过一架敌人飞机,迫使敌人的飞机拖着黑烟逃走了。”
1953年7月27日,朝鲜签订停战协定。40军是第一批去朝鲜,也是第二批回国的。1954年11月,黄济顺从朝鲜退伍回乡,开始分到抚州市武装部工作,后到抚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师,最后在临川七中工作直至离休。
黄济顺生有六个小孩,因为他教子有方,现在小孩都已经成才。尽管黄济顺在战场上受炮声的影响,耳朵听力受损伤,但他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岁月静好,正因无数人在负重前行,与牺牲的战友相比,我们是无比幸福的,我们要格外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黄济顺说道。(文/图 黄多亮)